评民族地区的知识产权常识认知及制度实施效益 (第21期东陆法律人学术沙龙)
2016年10月31日晚,第二十一期法律沙龙在法学楼模拟教室成功举办。十月的最后一天,昆明终于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进入冬季,然而冷空气并没有浇灭yl23411永利师生的热情,会场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本次沙龙的主题是“评民族地区的知识产权常识认知及制度实施效益”,由戴琳副教授担任主讲人,黄积虹教授担任评议人,刘红春博士担任主持人。
戴琳老师此次的报告的内容源于她在实地调研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发现,希望引导大家关注知识产权的常识性认知存在的问题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实施带来的重大效益。首先,戴老师辅以具体的调研实例给大家介绍了政府相关人员对知产认知的现状:“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真正不知道”、“想知道但是缺乏系统的专业指导”。戴老师认为,普通老百姓不知道还不算可怕,管理者不知道才是令人恐慌的。其次,报告中又分析了企业重创新、轻管理的问题,戴老师强调到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都因为不了解而吃了亏,如若对这些常识性问题能有一些认知,对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接下来,戴老师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展示和大家分享了她在田野调查中观察到的商标之感。哈尼族“诺玛阿美”商标的被抢注问题,民族村“树皮先生”张卫平的故事,以及盈江政府对于“光邦鼓”被恶意注册的无奈,经过几个实例的讲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地府的文化符号的保护应该值得我们关注。报告的最后,戴老师还提到了学界的新问题,传统资源权的保护,该权利的保护在民间有较高呼声,希望法律能制定相应的规范。
听完戴老师的分享后,黄积虹老师做了点评。黄老师说,这次报告从大的方面来说非常符合国家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同时又十分地接地气,看似比较高深,其实很多实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些资源可以作为提升经济的基础,但他们不会运用或者运用地不充分。通过调研的实例展示,同学们应该在学习中思考,怎么把知产应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询问了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问题。戴老师指出,“非遗”问题从现行立法上看主要是公法保护,基本没有涉及到私权保护,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用传统资源权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还有同学问到班级大规模的复印教辅资料是否构成侵权,戴老师结合实例给大家解答了个人合理使用的具体含义。
在本次沙龙讲座里,我们在戴老师的引导下注意到相比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知识产权发展落后,发展落后对于整个产业和区域来说都是短板。如果对于知识产权的常识性问题不了解,我们将与权利失之交臂,失去的不仅是权利本身,而是市场竞争力。
(文:宛姝 图:梁俍、姚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