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下午14点30分,yl23411永利“海华永泰”明法讲坛第五十七期,邀请到台湾中正大学国家事务处长、犯罪防治研究所所长许华孚教授为师生讲授“西方犯罪学的理论脉络与核心概念”。
许教授首先分析了犯罪的概况。“二十一世纪初始,犯罪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论题和公共意识与政治争论的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把犯罪控制在一定比例。不过,近几年来,报道研究、国家与地方受害者调查纷纷确认,实际犯罪案件远超过官方资料(给出的数量)。”关于台湾犯罪现况,许教授指出,从2014年起台湾犯罪率逐渐降低,且破案呈现出一种“蛋糕分层”的状态,杀人分尸案往往优先破案,而普通民众的失窃案则不受重视。虽然台湾破案率较高,但由此造成台湾监狱出现拥挤状态,甚至互相“感染”等,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接下来,许华孚教授分析了大数据和犯罪防治的关系。许教授认为,在犯罪防治问题上引入大数据,可以为改造犯罪环境、整治潜在犯罪人、减少犯罪机会、解决犯罪问题,以及研究未来犯罪防治对策提供无限机会与可能。通过展示死刑和无期徒刑以及其他罪名的案件分布比率,许教授表明大数据在犯罪防治方面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有利于警政单位了解犯罪“特点”,掌握治安趋势;弥补现有犯罪资料库无法及时提供因应政策的缺陷;深入理解完善犯罪资料库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犯罪之动机及未来犯罪趋势。许教授认为,如果将GIS与犯罪防治相结合,可以使普通民众更加直观了解某个地区的犯罪情况以及犯罪走向,使普通民众对即将去往的地点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随后,许教授为我们讲述了现代主义犯罪学,“对犯罪感到焦虑并不是今日才有的特殊现象”。许教授从涂尔干的社会结构学理论切入,提出对涂尔干有关现代性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方式的看法。“对于涂尔干来说,失序就意味着社会处于失去规范的状态,对莫顿来说也是如此;失序牵涉到社会规制的脱臼或毁坏,同时更指社会文化的元素以及社会结构欠缺平衡。”
接下来,许华孚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差别压迫理论和标签理论。在差别压迫理论方面,许教授指出“文化预设的功成名就目标与取得成就的正确机会两者之间落差偏大,导致了挫折与压力的出现。工人阶级的年轻男性不得不找出方法来面对此事,终而形成少年犯次文化感应,作为生命与渴望受挫等问题的集体解决办法,从而建构出另类的名望与功成名就标准。”许教授指出,负面影响状态会影响一部分人的犯罪可能性;成年人对子女的压迫迫使子女产生不适应或问题行为,可能会出现青少年的犯罪。在标签理论方面,许教授从符号互动论引入,指出被贴上罪犯标签的人被社会看待为罪犯,这会深深破坏个人的社会身份与自我意象,结果可能就是深入参与犯罪活动与次文化,从而接受被贴上的负面标签——也就是偏差扩大与实现自我实现预言的标签,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污名化”现象严重。
接下来,许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许教授从“法律是应该保护好人还是应该保护有钱人”这个问题引入,说明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强调的是社会与阶级分工,驳斥的是依据价值共识而形成的稳定生活的神话,并提到我们大家应该对自身价值有一个合理的定位。“Cohen的研究表明,在社会变革的时刻,人们因生活的不稳定性而恐惧,而犯罪事件就成为私人不安的宣泄管道,在探讨‘道德恐慌’现象时,偏差群体就成为警察与其他权力机关攻击的箭靶,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会对社会有严重危险,但是这种危险很大程度上是被建构出来的。”
随后,许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左翼现实主义犯罪学和右翼现实主义犯罪学。左翼现实主义犯罪学把犯罪聚焦在社会社群中处于地理、经济和社会最弱势地位的区域种群;受害者在总人口数中呈现不均匀分布的情况,绝大多数的犯罪都发生在阶级之内。根据左翼现实主义犯罪学者观点,应该通过增加就业等方式来遏制犯罪。而右翼现实主义犯罪学者的主要关注点从批判社会学犯罪学开始,主张把过度诡辩、毫无助益的理论化转变成监禁管控的实际事务。因此,他们关注的是,设计出实实在在、确实可行的策略来处理街头犯罪和犯罪者。右翼现实主义犯罪学者认为,应该通过增加犯罪代价和减少违法机会来遏制犯罪。
最后,许华孚教授为我们介绍了现代主义犯罪学与后现代主义批判。许教授指出,后现代主义者拒绝接受现实主义者关于社会世界的想法与认知,不相信进步与美好未来的想法,不相信大规模理论诠释的可能性。“犯罪学充分存在的理由,就是可以对犯罪进行解释,他把范围很广的活动纳入一定的范畴,宛如可用同样的法律处理……”
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许华孚教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西方犯罪学的理论脉络,让我们对于深奥的西方犯罪学框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于学习犯罪防治的兴趣。通过这次讲座,我们了解到在犯罪防治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等各方面原因,世界各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索去完善这个体系。
撰稿:永利集团青年法学会马馨蕊、张敏
审稿:潘鑫、柳立清